笔趣阁_全文免费无广告阅读 > 其他类型 > 一纸不谅书 > 第11章 那些月子里的摩擦

第11章 那些月子里的摩擦(1 / 1)

接到李伟的求助电话时,我正在整理上个月的调解档案。他的声音压得很低,背景里隐约传来婴儿的啼哭和压抑的争执声:“陈律师,您能不能来一趟?我妈收拾行李要走,我爱人刚生完孩子没几天,现在哭得止不住……”隔着听筒,我都能感受到那股弥漫在新生家庭里的焦灼与无助。

赶到李伟家时,防盗门虚掩着,还没进门就听见里面的对话。“我带大三个孩子都是这么过来的,还能害了亲孙子不成?”这是一个带着哭腔的女声,语气里满是委屈。紧接着是另一个更为坚决的声音:“现在科学早就不提倡这样了,儿童医院的宣传画特意标了红色警告!”

推开门,客厅里的场景像一幅张力十足的家庭图景:刚生产完的陈薇靠在沙发上,脸色苍白得近乎透明,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濡湿,眼角还挂着未干的泪痕;她母亲王秀云站在旁边,手里紧紧攥着一本封面印着婴儿图案的手册,书页边缘已经被反复翻动得起了毛边;对面的张桂芳正将叠好的衣物用力塞进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包,肩膀微微耸动,她丈夫李建国则蹲在阳台角落,指间夹着的旱烟燃得正旺,烟灰簌簌落在磨出毛边的裤腿上。

“陈律师来了。”李伟迎上来,他穿着一件沾着奶渍的灰色衬衫,眼下的青黑像晕开的墨,“这是我妈(张桂芳),我爸(李建国);这是我岳母(王秀云)。”

我在沙发边刚坐定,王秀云就急切地翻开手册递到我面前,上面用红笔密密麻麻画着横线:“您看这页写的,明确说了新生儿绝对不能绑腿,会导致髋关节发育不良,严重的还要做手术矫正。可李伟他妈妈非说老规矩都是这么做的,昨天趁我在厨房炖汤,就用红布条把孩子的腿绑得紧紧的!”

张桂芳猛地转过身,手里的搪瓷杯重重地砸在茶几上,发出刺耳的声响:“我那是为孩子好!你看他那小腿弯的,不绑着将来就是罗圈腿!我三个儿女都是这么绑大的,个个走路笔直,从没进过医院!”她说着从行李箱底层翻出一个用蓝布包裹的小包,解开后露出一小捆红布条,“这还是我特意找的纯棉布,在开水里煮了三遍消过毒的,软和着呢,怎么会伤着孩子?”

陈薇轻轻抚摸着小腹上的刀口,声音虚弱得像一片羽毛:“妈也是好意,就是方法……”话没说完就被张桂芳打断:“还是我孙子的亲妈懂事!你妈就是嫌我是农村来的,不懂你们城里的科学!”

李伟皱着眉想插话:“妈,我岳母说的确实有道理,我查过儿科医生的文章……”话未说完,一直沉默的李建国突然把烟头摁灭在鞋底,火星溅起又迅速熄灭:“在你眼里就你丈母娘对!你妈凌晨四点就去菜市场给你爱人挑土鸡,熬汤熬到胳膊都抬不起来,倒成罪人了?”

我示意大家先喝口水,目光扫过客厅墙上的婚纱照——照片里的李伟和陈薇笑得灿烂,那时的他们大概不会想到,新婚的甜蜜会被月子里的争执蒙上阴影。这类纠纷在调解案例中很常见,但月子期的冲突尤为特殊,它发生在女性最脆弱的生理阶段,裹挟着产后激素波动带来的情绪敏感,掺杂着代际育儿观念的碰撞,更藏着新家庭边界确立的阵痛。

稍作沉默后,我轻声问道:“除了绑腿,还有其他分歧吗?”

王秀云立刻接话:“还有‘捂月子’!她说月子里不能见风,非要把门窗都封死,大夏天的盖厚棉被,说‘发汗才能去寒气’。结果陈薇后背捂出了痱子,孩子也热得整夜哭闹。”她从冰箱上取下一张A4纸,上面是医院的宣传单:“您看这上面写的,保持26度左右最适宜,每天还要通风换气。我特意把这单子贴在冰箱上,可她就是不看。”

张桂芳涨红了脸:“月子里见风将来头疼腿疼,这是老辈传下来的规矩!我当年坐完月子,大冬天都敢用冷水洗衣做饭,就是因为捂得好!”她转向陈薇,语气软了些:“我也是怕你落下病根,女人坐月子多重要啊。”

最让张桂芳委屈的是“下奶汤”的争执。她每天凌晨四点就去早市,挑最肥的猪蹄、最老的母鸡,在砂锅里炖得油光锃亮,端到陈薇面前时还要撒把红糖:“多喝点才有奶,孩子饿不着。”可陈薇本就受剖腹产影响胃口差,喝了三天实在反胃,每次闻到肉汤味就恶心。王秀云翻出营养师给的食谱建议清淡饮食,张桂芳却把食谱揉成一团:“我当妈的还能害了孙子?你们就是嫌我做的东西不上档次!”

矛盾的总爆发点是前一天的“擦马牙”事件。张桂芳发现宝宝牙龈上有白色点点,说是“马牙”,要拿纱布蘸香油擦:“不擦掉将来长牙费劲!”她刚把纱布凑到宝宝嘴边,就被王秀云一把推开:“那是上皮细胞堆积,正常生理现象!擦破了感染怎么办?”两人拉扯间,婴儿床被撞得吱呀作响,宝宝吓得哇哇大哭。

“这地方容不下我,我回老家!”张桂芳把帆布包甩到肩上,拉链头在门框上撞出刺耳的声响,“省得在这儿碍眼,耽误你们科学养娃!”李建国默默扛起装着土特产的蛇皮袋,佝偻的脊背像被霜打过的玉米秆,在客厅灯光下投下长长的影子。

看着眼前剑拔弩张的局面,我知道不能简单评判对错。我先给每个人倒了杯温水,玻璃茶杯在茶几上折射出细碎的光。“其实我特别理解两位阿姨的心情。”我看向张桂芳,“您带大三个孩子,那些经验是几十年用心攒下的宝贝,看到孙子自然想用上最稳妥的法子,这份心意比什么都珍贵。”她肩膀的耸动明显慢了下来,李建国悄悄把帆布包从门口挪回了沙发边。

“王阿姨也一样。”我转向王秀云,“您做了一辈子护士,见多了因错误育儿方式导致的遗憾,现在护孙子心切是本能反应,这份专业和细心也让人佩服。”她捏着手册的手指明显放松了些,页角不再被攥得发白。

张桂芳的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:“我不是不讲理,就是……就是觉得自己像多余的。”

“您的价值谁都替代不了。”我拿出随身携带的便签本,“李伟刚才跟我说,您做的红烧肉是他从小最爱的味道,陈薇昨天还念叨您炒的青菜特别爽口。他们现在最缺的就是后勤保障,您把一家人的伙食管起来,就是最大的贡献。”

王秀云也适时接话:“其实她做的月子餐很用心,就是油放得多了点。要是能按营养师的食谱稍微调整一下,肯定又健康又好吃。”

李伟趁机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提前准备好的分工表:“妈,要不咱们这么安排?您负责买菜做饭、洗晒衣物,这些您最拿手;王阿姨懂护理,负责宝宝的科学喂养和日常护理;涉及健康的事咱们多听医生的,其他事情都听您的。”他翻开手机相册,“您看这红色小肚兜多好看,宝宝穿上肯定喜庆,这是咱们家的传统,特别有意义,也不影响健康。”

张桂芳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轻划着,忽然用袖口抹了把脸:“我就是想帮上忙……”

一周后我再次回访时,刚走到单元楼门口,就闻到飘来的鸡汤香气。张桂芳系着碎花围裙在厨房忙碌,不锈钢锅铲碰撞出轻快的声响。王秀云坐在客厅地毯上,正按着育儿手册教张桂芳给宝宝做抚触,小家伙咯咯的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。

“陈律师来啦。”张桂芳端着砂锅从厨房出来,灶台上的小锅里炖着玉米排骨汤,“今天做了清炖鸡,李伟说这个不油腻,适合陈薇吃。”

王秀云笑着补充:“她现在买菜都带着小本子,记着哪些食材适合产妇。昨天还跟我请教怎么搭配更有营养呢。”张桂芳不好意思地从围裙口袋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纸条,上面是李伟打印的食谱,边角已经被汗水浸得有些发卷。

陈薇抱着宝宝坐在沙发上,气色好了许多:“其实我妈有时候说话太直,伤了她的心。现在我们都注意了,有不同意见就私下说,不在孩子面前争执。”

离开时,张桂芳非要塞给我几个红鸡蛋,说是按老规矩煮的,图个吉利。“这是仪式,不影响健康。”她特意解释道,王秀云在一旁笑着点头表示认同。

电梯下行时,我望着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,忽然明白月子里的冲突其实也很常见,长辈需要的是被看见、被认可,年轻人需要的是被理解、被支持。家庭不是法庭,不需要非要判决出个对错,最好的和解是找到平衡点——在涉及健康的原则问题上坚守科学底线,在无伤大雅的习俗上给予包容,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被需要的温暖。

几天后恰好遇见李伟抱着宝宝下楼晒太阳,张桂芳和王秀云并肩走在后面,正讨论着菜市场的新鲜蔬菜。阳光穿过香樟树叶,在他们身上织出温暖的光斑,婴儿的笑声像投入湖面的石子,漾开一圈圈温柔的涟漪。这一刻,我深刻体会到,调解的真谛不在于评判对错,而在于搭建理解的桥梁,让爱与尊重在家庭中自然流淌。

最新小说: 诗歌离岸飞 水蛇腰 那本故事书 朱磊随笔 油画笔录 长心与葬心 许一世春华秋实 永泊旅人 梦忆散集 七零:炮灰女配带系统重生